海洋測繪是一門研究海洋、江河、湖泊以及毗鄰陸地區域各種幾何、物理、人文等地理空間信息采集、處理、表示、管理和應用的學科,是測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切海洋軍事、海洋科學研究及開發和利用活動的基礎。
海洋測繪產業屬于細分市場,是海洋科學研究、海上交通運輸、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海洋環境治理和海戰場建設的基礎。當然,由于海洋環境的特殊性,以及海洋外部輪廓與海底的復雜性,使得高質量的海洋探測及海洋信息獲取變得相對困難。盡管如此,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設備的不斷更新,使解決海洋問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海洋測繪正向著深度與廣度方向發展,以改變目前落后于陸域測繪及效率低下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及在測繪領域的不斷滲透,海洋測繪在數據獲取方式、信息處理技術、產品供應形態及應用保障領域也在發生深刻變革,海洋物聯網和海洋信息化建設未來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1.海道測量、海洋測繪和海洋調查的區分
海洋測繪是從海道測量沿革而來,我國很早就開展了河道、航道、海道、水道方面的測量,也很早就有了海道測量的說法。1919年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際海道測量大會,并籌備成立國際海道測量機構。我國的海洋測繪事業是從1949年初開始起步的,內容基本也局限于水深測量、海岸地形測量、底質探測、障礙物探測、潮汐潮流觀測等,屬于海道測量范圍;上世紀80年代后,才吸納了海洋重力測量和海洋磁力測量,于是才有了海洋測繪的術語。
海道測量以海岸與海底地形測量及海底底質探測為基礎,重點在船舶航行安全保障;海洋測繪是研究海面、海岸、海底地形測量和海洋大地、重力、磁力、工程測量等方面理論與技術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外延要相對寬泛的多。海洋測繪包括海道測量、海洋地球物理測量、海洋學調查等方面內容。按劉雁春教授的定義,海洋測量(或稱水域測量)是服務于水域交通運輸和其他經濟與軍事活動的一項對水域及相關區域進行探測、數據獲取的實用性測量工作,同時為研究地球形狀、海底構造和空間信息提供基礎性信息。
同時,為了不混淆海洋測量與海洋調查之間的概念,翟國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對兩者的名詞分別進行了闡述。海洋測繪是以海洋為研究對象,對海洋地理空間要素的幾何性質和物理性質進行準確測定和描述的綜合性學科,主要包括海洋大地測量學、海道測量學、海底地形測量學、海洋重力測量學、海洋磁力測量學、海洋工程測量學等;而海洋調查是利用各種儀器設備直接或間接對海洋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地貌學、氣象學及其他海洋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手段,以獲取海洋環境要素和闡明其時、空分布及變化規律為目的,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海洋工程建設、航海安全保證、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